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人文》讓思考不斷線~

日期:2013-04-16

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台中》季刊11期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樹姍&中國醫藥大學駐校作家平路對談

「醫療」「藝術」可以有什麼交集?在醫療品質及環境力求轉型的現代,醫院不再只是診療的地方,隨著藝術文化的進駐,醫院可以是陽光的、開朗的、清新的、舒暢的,這樣的改變,光憑硬體仍不夠,更重要的是「環境」與「人」的改變。

中國醫藥大學為了提昇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在校園和醫院內設置藝術品,還特別禮聘到前香港光華中心主任平路擔任駐校作家。

葉樹姍(以下簡稱葉):您曾經擔任香港光華新聞中心的主任大概七年的時間,這一點讓我滿驚訝的,因為從妳愛好自由、不受羈絆的個性來看,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七年中,您覺得您的「捨」與「得」是什麼?

平路(以下簡稱平):擔任這樣的職位的確會有點壓抑自己,文化人、媒體人比較自由、自我,忽然來到官方環境,必須收斂自己,去學習行政文化和官僚系統的運作,對我來說這是「得」。剛開始很好奇, 那裡的人都怎麼上班呢?江素蕙(第一任中心主任) 是不是都穿著旗袍上班?我這樣從沒穿過旗袍的人該怎麼辦呢?可我懷著一腔熱忱就去了,一赴港就是七年。

:就是要有一點Naive(天真) 才能堅持下去。

:從Naive去帶出Passion(熱情),不然沒有支撐的動力,還要帶點不甘願及不服輸,才能激勵自己從體制捆綁中,走出一條新路來。我希望可以留下些什麼。

:回顧七年,您留下哪些衝撞體制、突破體制,印象深刻或不一樣的事?

:當年我想要籌辦一個募款活動,公務員們當初聽到這個想法時都愣住了,因為這件事太過吃力,而且前所未有。後來在各界的協助下,我們開始募款,大約募得一百萬港幣, 我們就用這筆錢廣邀臺灣的表演團體、藝術家來到香港,促成「臺灣月」活動,整個月幾乎每天都有表演;活動資金全部來自贊助,因為當時駐外辦事處也沒有這樣的預算;活動非常成功,之後接任的主任也都延續這個傳統,後來跟香港團體、臺灣同鄉會等合作成立基金會,讓「臺灣月」能不虞匱乏,從2006年開始已經舉辦7次,日漸多元,不再只是藝術跟表演,還有美食、音樂及電影等文化上的交流。

:最近我常在思考:當我們華人到國外,你要如何讓人尊敬?靠的不是口袋裡的錢,而是你的文化、你的素養。當年證嚴上人把慈濟四大志業的「文化」改成「人文」,因為文化可能看到的是表象,人文卻是內化後的素養。現在,我希望可以透過政策或是文化行政的推動,讓人文被重視。

:這也是我願意接受黃校長之邀,在校園兼課並擔任駐校作家的原因之一,他希望能發揚史懷哲精神,為學生做些什麼,從校園開始改變。我們看到很多不快樂的醫生、不快樂的病人,如果醫生們因為藝術人文教育,而變得可以體諒、理解和他不同世界的患者的心理,對病人可以多點關心,也能持續對這份職業的Passion。

上課時,當我看著大一學生的眼神,出乎意料地,他們對文學藝術、寫作充滿熱情,可能後來課業變得忙碌,這些火花慢慢地淡去,說來有一點可惜。剛踏進校園的年輕孩子最容易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此時有更多窗口可以讓他們傾訴或多聽別人內心的話,當他們未來成為醫者時,眼神裡的晶亮就不會消失,對病人能懷抱同情與同理心,和病患之間的聯繫不再只是機械式的看診、填寫病歷與拿藥。

我覺得,保持一顆柔軟的心很重要;以後不管他多忙、多累,心中的活水也不會斷絕。

:沒錯,臺灣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種Ski l l training(技能訓練),一種知識系統的訓練,但如果能透過藝術文化的線,去將這些知識和技術串連起來,就可以成為整體的「知識系統」,我覺得您現在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國外通常是大學教育畢業後才能申請念醫學, 系統知識加上人文素養,用人文素養串起知識系統、融會貫通,才能讓思想更成熟。我認為人文素養是一種幫助自己反芻內心的力量,不斷咀嚼、回味自己的初心, 讓自己變得更柔軟圓潤。

:醫學大學的校園裡或醫院裡隨處可見公共藝術作品,或許多少印證「藝術療癒也是一種環境美學教育」這個說法,您有什麼想法?
 
:藝術療癒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靈,其實每個人是病患、也是治療者,醫院的空間通常太冷、太功能化, 文化藝術的出現能使醫院變成讓人心情舒緩的場所。

:醫院可以是一個藝術展演的空間,所以文化局推動「藝術亮點」計畫,鼓勵民間投入設置藝術展示空間,原先計畫名稱叫做「藝術之店」,但我覺得醫院不是「店」,後來選擇「Enlightenment」(啟發)的概念,取名為「藝術亮點」。

:這和我當初推的「臺灣月」很像,找出在地最有特色的部分,凝聚民眾的向心力,但這要花時間才找得出來。越是全球化的時代,越是要在地化,這中間有很大的努力和想像空間,才能將藝術人文從高不可攀的殿堂內化到生活之中。引用龍應台部長說過的一個詞:「泥土化」,一切的文化都該從土地中萌芽,都該從最基層開始萌發。希望這些小小的種子,有天可以茁壯成為巨大的、改變社會的人文力量。
 


相關圖片:

《文化台中》季刊11期

《文化台中》季刊11期

葉樹姍局長&駐校作家平路對談

葉樹姍局長&駐校作家平路對談

駐校作家平路

駐校作家平路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