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儒醫內涵:教養有如一陣風,張恒鴻院長暢談儒醫文化

日期:2015-12-23

資料來源:教師發展中心 黃坤堆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儒醫,舊時指儒生而行醫的人。儒醫始稱於宋代,「伏觀朝廷興建醫學,教養士類,使習儒術、通黃素、明診療而施於疾病,謂之儒醫。」
 
「中醫藥」既為本校立校之根本,身為中醫大一份子,應當具備基本之儒醫文化素養與中醫藥常識。因此,教師發展中心「傳承系列講座」,特別邀請此領域具代表性人物:中醫學院張恒鴻院長,以其豐富的涵養和見解,分享傳統儒醫文化與素養。
 
溫文儒雅、學識淵博,是多數人對於張院長的第一個印象,具備儒生性格的他,以黃榮村前校長贈與的「大學的教養與反叛」一書引申出儒醫之定義。
 
行醫多年的張院長指出,儒醫文化在多數人心中,直接聯想到的是如何成為一位好醫生?因此,古代良醫皆成為後世供俸的神。
 
張院長提到,閩台第一位醫藥神:保生大帝--臺灣先民自閩南渡海來台之初,因水土不服、環境衛生差,醫生、醫藥普遍缺乏,常受瘴癘、瘟疫、惡疾之苦,又無法用人力控制,故常轉而尋求醫藥神祇的保佑,保生大帝便是閩台醫藥神的代表。臺灣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學甲「慈濟宮」和臺北「保安宮」。
 
寺廟為當時救病治人重要之場所,藥籤代表的意義與看法是一種歷史傳承、精神的寄託和居家保健與治病的藥方。從求藥籤的實際流程分析,藥籤是一種有效的心靈安慰,且對藥籤的效果均給予正向的評價。
 
因此,張院長認為:求藥籤是一種「人與神」以及「人與人」互動的和諧的醫病關係,人與神的醫病關係是信徒主導且信徒能充份表達或陳述病情,與現代醫療醫護主導截然不同。信徒對醫神的崇拜也比對人醫的崇拜高。
 
研究傳統中醫藥卓然有成的張院長指出,這種「民俗醫療」,其實藥方(或香灰)有沒有藥理功效並不是主要的關鍵,信徒經由神明的「醫療」加強自身克服疾病的自信心,而且信仰提供患者心靈的依靠,其精神作用可能比藥物功效更加重要,這是民俗療法的深層意義。
 
二十一世紀世界對傳統醫藥愈益投入,台灣要發展成為中醫藥生物科技島,除了要有先進的生物科技參與,更需要能完整繼承傳統中醫藥學術精華,在此基礎上承先啟後,也才能繼往開來。
 
張院長感性的說,有鑑於台灣中醫藥名家迅速凋零,藉由訪談以完整繼承台灣中醫藥傳統名家學術經驗,已是當務之急。藉此,亦能建立台灣本土中醫藥學術檔案,以利中醫教育與臨床研究發展。
張院長細數訪談台灣中醫名家的歷程與其生平事蹟,其中著名的幾位名家事蹟如下:
 
馬光亞教授
馬教授對治療肝病、腎病有獨到的見解和療效。著有台北臨床三十年正續集、中醫如何診治肝病、中醫如何診治腎病、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中風與昏厥之辨證與經驗等。馬教授於臨床與教書之外,仍著書不輟。其中,中醫診斷學一書,獲得兩岸中醫界一致肯定,經北京中醫界評定,選為中國百年名老中醫,堪稱為台灣中醫界的一代宗師。
 
鄭木榮醫師
鄭醫師對傳統醫書有深入的研究,中年有感於中醫師在臨床上的診斷儀器太少,經過不斷研究,將中醫固有的腹診,變成日用的診斷技術。他在台灣草藥的使用亦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凡藥用植物必先親自試過藥效,才應用於病人身上。
 
蔡吉雄醫師
蔡醫師對台灣草藥用在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有獨到的心得,靈芝的使用更是一大特色。蔡醫師自己種藥、試藥,為臺灣中醫師中少數擁有自己的藥園者。
 
劉義通醫師
劉醫師目盲心不盲,雙眼殘障十餘年以來,仍然每天為患者服務。他對藥物的炮製和方劑的製作方法的堅持,提供了患者安全又有效的用藥。
 
李阿立醫師
李醫師吟唱湯頭歌訣,為傳統中醫保存了學習方式的另一種面向。
 
台灣首位女中醫莊淑旂
從小在父親莊阿炎創辦「廣和堂」中藥舖耳濡目染,對中醫很有興趣,也很有天分。1951考取中醫師執照,她歷經了19歲喪父與26歲喪夫的悲痛,由於父親與先生皆為癌症病故,激勵她赴日進修,尋找到對抗癌症的方法,也成就了後來防癌宇宙健康操的出現,被譽為「防癌教母」。
 
崔玖教授
崔教授身為享譽國際的婦產科權威,參與WHO,將節育、避孕等觀念技術推展到亞洲、非洲,貢獻卓著。她一貫致力於搭建中西醫學整合對話的舞台,「氣」和「能量」是其研究的起點,其後一步步跨進「花精治療」、「生物能醫學」、「信息醫學」和「自然醫學」,身心靈整合的整體生命,是崔玖教授目前的研究核心!
 
汪叔游教授
汪教授自 1976 年開始開發脈波儀,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以及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合,使脈波圖和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出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為中醫脈診的科學化跨出一大步。脈診儀結合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顯示在電腦螢幕,可作為臨床、教學與研究使用。
 
黃玉階醫師
因醫術精湛,獲頒中醫執照第一號。在鼠疫流行期間,黃玉階建請總督府設立黑死病醫療所,協助日本官方搶救鼠疫疫情。
 
杜聰明教授
提出「漢醫醫院」的想法:「西醫和漢醫同時診察,考察紀錄正確的服藥經過,藥則全部使用漢藥,綜合作其藥物學上的研究」,藉此觀察住院病人服用漢藥之後的效果,進行實驗治療學的研究。
杜教授提倡的具有充分現代醫療人員、配備的「漢醫醫院」若得以建立,那將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東亞傳統醫療史上的里程碑;中西醫間的論爭與交流終於不再只是文字與言詞之爭,而將是在現代醫院與實驗室中跨越分野的實作。
 
民國成立後,政府不准中醫設立學校。覃勤等曾於民國 36 年絕食請願,政府遷台後,覃勤等仍繼續努力,自謂歷四十餘年之辛苦,並得到共同創辦人陳固、陳恭炎及其學生的襄助,中國醫藥學院終於民國47年,教育部准予立案,中醫的高等教育有了新的發展契機。
 
張院長一步一腳印,親身體驗傳統中醫發展的重要階段與人物,為中醫發展史勾勒出完整而宏觀的內涵。
 
回歸到儒醫文化的內涵與本質,張院長推崇醫界大老黃崑巖教授所著「談教養」一書。「我十分的敬佩黃教授的風範與見解」張院長真情流露有感而發。
 
他引用黃教授書中的名言:教育如果辦得好,可以增強個人思維的能力,點出思考的正確方向。如果教育成功內涵又正確,它會為社會增加能辨別是非,讓理智與道德控制行為的人,社會就會更合乎人性,和諧與安詳。如果教育只偏重就業,甚且走極端的學以致能,就會逐漸成為訓練技能的工具。如果教育沉淪到這個地步,教養的價值在社會也會全面滑落,人成為錢財與情緒的奴隸而為非作歹,談不上安居與樂業。
 
黃崑巖教授認為,教養有如一陣風:教養是一種內在自我的教育,對自己在宇宙與社會裡的定位有清楚的掌握與認知,對周遭生物的生存權利有敏感度,對別人的感受有所尊重,具強烈的正義感,知道如何節制自己,擁有具有目標的人生觀,是有擇善原則的社會人。
 
經由傳統風俗民情、中醫藥發展沿革與歷代著名中醫名家的事蹟,對照今日醫界精神領袖黃崑巖教授的風範,張院長在結語時以「教養的面貌會跟著時代的潮流而改變,但它的主要內容:為自己找對社會與宇宙有所貢獻的路的心志,不應該有所改變」與全校師生相互勉勵。

相關圖片:

教師發展中心涂明君主任開幕致詞

教師發展中心涂明君主任開幕致詞

溫文儒雅,學識淵博的張恒鴻院長

溫文儒雅,學識淵博的張恒鴻院長

當日研習實況

當日研習實況

張院長娓娓道出傳統中醫發展重要歷程

張院長娓娓道出傳統中醫發展重要歷程

與會老師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演講

與會老師們聚精會神地聆聽演講

與會師長與張院長互動交流

與會師長與張院長互動交流

涂明君主任代表致贈感謝狀與禮品

涂明君主任代表致贈感謝狀與禮品

張院長和與會教師合影留念

張院長和與會教師合影留念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