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醫院中西醫合療小兒偏頭痛
日期:2017-06-01
資料來源:安南醫院
14歲女生張小妹,反覆頭痛長達一年多,頭痛像脈搏一跳一跳的痛,平常也會有兩側頭痛。頭痛發作時合併視力模糊、畏光、暈眩、耳鳴、噁心,常常需要臥床休息,影響正常作息,以致被迫辦理休學。張小妹因劇烈頭痛和暈眩住進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病房,經中、西醫和兒童心智科整合醫療後症狀緩解,順利出院。目前於門診追蹤治療,藥物也在減量中。
安南醫院兒科主任陳震南醫師指出,張小妹罹患的是偏頭痛和緊縮型頭痛,屬於原發性頭痛,即非由腦內結構性病變(如腦瘤)或其他藥物或身體疾病引起的頭痛,這類頭痛佔所有頭痛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大部分人最擔心的腦子裡面長東西這種則屬於次發性頭痛,在頭痛病人中只佔少數。
陳震南醫師說,緊縮型頭痛的致病機制目前並部清楚,一般認為起因與肌肉有關,可能是壓力造成,也可能與頸部肌肉骨骼的問題有關。緊縮型頭痛疼痛的程度通常是輕度至中度,分布於頭部周圍,壓力或緊張都會引起緊縮型頭痛,缺乏偏頭痛所伴隨之症狀,如噁心、嘔吐、畏光和怕吵等症狀。
陳震南醫師表示,偏頭痛是一種非常劇烈、反覆發作的頭痛。大部分發作是一側太陽穴,但是三分之一的人發作也可以是兩側。偏頭痛患者時常描述像是“搏動"式的疼痛,持續4至72小時的發作。頭痛發作常伴隨噁心、嘔吐或怕光、怕噪音,嚴重到需要休息。極少病人甚至有說不出話,類似中風的失語症,或眩暈、耳鳴、步態蹣跚等等複雜的症狀。偏頭痛通常於青少年期開始發作,約90%的患者的第一次發作都在40歲以前。青春期之後,女性偏頭痛盛行率多於男性,九成的病患多半有偏頭痛家族病史,亦好發於女性經期期間。
偏頭痛的致病機轉目前尚未完全明瞭其詳細原因,大多數學者比較接受三叉神經-血管反射的學說。一些誘發因素如壓力、氣候、睡眠、荷爾蒙變化等影響下,可能會引發大腦腦膜活性的變化,進而促進發炎反應的產生。這些發炎反應會造成腦膜血管擴張,通透性產生變化,並由三叉神經傳導,活化三叉神經節,接著傳到腦幹又引起一些神經反應,再傳到視丘,再傳到大腦感覺皮質,因此病人就會感到疼痛。
陳震南醫師強調,許多因素可能容易引起偏頭痛的發作。睡眠不足常引發偏頭痛,但是睡太多也不行。外來壓力或情緒沮喪有可能引發偏頭痛;有些食物種類( 如乳酪或其他乳製品、含咖啡因的飲料、巧克力、酒類、柑橘類、人工甘味、味精、及一些添加物及人工香料 )也容易引發偏頭痛。少吃一餐、吃太飽、工作過度或身體極度疲勞時也可能引發偏頭痛。有些藥物( 如避孕藥和極少數高血壓藥劑 )也與偏頭痛有關。
其實頭痛在兒童也很頻繁,因此偏頭痛也會在小孩子身上發生,但大部分小孩子的頭痛都是良性的。約有4-5%兒童為偏頭痛,他們發作的時間通常比大人短,發作持續2至72小時。相較於成人,頭痛通常是雙側的;單側疼痛通常出現在青春期後期或成年早期。
陳震南醫師又說,青春期之前,男孩和女孩發生的比例是差不多的。有些兒童的偏頭痛是以陣性頭暈或肚子痛來表現,長大後就會轉變成和成人一樣的偏頭痛。實際上,偏頭痛相關之暈眩乃兒童反覆性眩暈最常見的原因。尤其以兒童良性陣發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 in childhood) 而言,更常有偏頭痛的家族史,而後期可能發展成偏頭痛,且對抗偏頭痛治療有反應。
偏頭痛的治療可分為急性頭痛症狀緩解藥物使用以及預防偏頭痛藥物使用。偏頭痛是一種慢性病,故設立長期治療目標是必要的。
林瑞模院長強調,多層面的治療目標,說明了跨團隊合作之必要性,因此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積極於推動中、西醫和心智科整合醫療,期望偏頭痛之預防性藥物合併輔助和替代治療(認知治療/壓力管理、膳食措施、針灸、按摩療法、芳香療法等),可為治療達到加成作用,使病人的到更全面的照護。
安南醫院中醫部部長何宗融表示,歷代中醫典籍中關於「偏頭痛」的記載,最早出現在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一書《素問•風論》篇章中的「首風」、「腦風」;元朝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提到「頭風之痛在一側者,又名『邊頭風』、『偏頭痛』,其痛多在顳部或頭角,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換,有連目痛或痛久損目者,有噁心嘔吐者,兼症不一。」不僅提到「偏頭痛」的名詞,也描述其發病的症狀。
林瑞模院長表示,相較於成人,兒童偏頭痛的症狀未必典型,建議父母於就診前可先諮詢小兒科或小兒神經科醫師,必要時配合腦波、頭部影像學等相關檢查,藉以排除具有偏頭痛症狀的神經系統、耳鼻喉部等其他疾病。若能同時結合中西醫不同的治療優勢,應更能減少偏頭痛的發作頻率與疼痛程度,為兒童帶來快樂又多采多姿的童年。
中央社新聞網 (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214719.aspx )
相關圖片: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