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掠奪性出版的簡介及防範之道

日期:2019-04-29

資料來源:教師發展中心、學術倫理中心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作者 ∕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周倩教授、潘璿安博士

資料來源: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https://ethics.moe.edu.tw/resource/poster/

一、掠奪性出版的興起緣由及特色

隨著近年開放取用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的興起,掠奪性(predatory)或有問題(questionable)的出版品及會議越來越多。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通常打著開放取用出版的理念與經營模式,四處邀請研究者將學術論文投稿至他們的期刊,以便收取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s),掠奪性會議(predatory conferences)的操作手法亦是如此。這些期刊及會議通常聲稱有很好的編輯委員及同儕審查制度,甚至有相對應的期刊影響指數,但其實這些都不是事實;收取高額 APCs 以獲取大量金錢利益,才是他們最首要的營運目的。截至 2015 年,全球至少有 8000 本掠奪性期刊正在運作中(Shen & Björk, 2015)。

許多掠奪性出版都欠缺公正的同儕審查機制和編輯服務;他們掌握了許多研究者急於發表及出版論文的心態,向他們承諾提供快速的發表程序,再藉此向他們收取高額的投稿及刊登費用(也就是 APCs)。

許多掠奪性期刊及研討會也會故意取一個與正規、優良期刊和研討會很相似的名字,甚至會提供期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但其實是假的、缺乏公信力的指數),讓許多研究者在投稿時因為一時不察而誤投。近年已有不少研究者紛紛站出來表示,自己被掠奪性出版詐騙,付出了研究成果和金錢,卻換來不被學術界承認的研究發表(見參考閱讀)。

這類「學術界的詐騙集團」,使出欺瞞手段,讓不明就裡的學者上當,把辛苦獲得的研究成果投入,甚至繳了一大筆刊登費用,最後不但浪費了研究資源,也無法透過出版展現個人的學術成就,還可能因為這本劣質的期刊而使得研究品質及個人誠信遭到質疑,這些都不是學術界所樂見的狀況。

二、掠奪性出版對學術界的影響

掠奪性出版之所以危險,不僅是因為對於期刊稿件的收取費用高而已,其影響更是打擊學術界的知識價值和社會信賴。由於掠奪性出版缺乏正當編輯和出版標準,也沒有保存內容的適當管道(如:長期維運的學術資料庫),導致公正審查、知識典藏,以及研究誠信的精神被破壞,進而造成所謂的「學術欺騙」(academic deception);這類的出版也容易導致社會大眾對專業知識的誤解,並降低他們對科學研究及成果的信心(Ferris & Winker, 2017)。

至於掠奪性研討會,雖然它們可能不是以學術出版為主要目的,但仍然會以各種名目,向註冊者收取會議註冊費及參與費。通常這類的研討會因為許多因素(如:同儕審查不力或根本沒有審查、徵稿範圍異常分散、會議舉辦資訊不清、強調會議地點的風光勝於會議本身的學術價值等),導致整體給學術界的感覺是品質低劣的;即便當中有些論文或許內容不錯,但也會因為是發表在掠奪性會議,而使作者個人的誠信及研究能力遭到外界的質疑。

三、身為研究者,該如何辨別掠奪性出版?

在完成研究論文之餘,研究者需要對論文出版與發表有積極性的認識,從瞭解、選擇、質疑、捍衛自身權益的方式中,找尋一條安全、正規且有效彰顯自己研究價值的發表途徑。以下提供一些方法給讀者參考:

1. 理解期刊產業的變化:現在每星期都幾乎會有新期刊產生。大部分的期刊,不管是由出版商、學會、或研究機構發行,都是正派在經營,並致力於為科學知識的評價、保存與傳播盡一份力量。但是仍然有一些期刊的經營目的根本不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的進步,而是單純為了營利。不過,需要留意的是,不是所有要繳交論文處理費的期刊或任何開放取用期刊,都是屬於掠奪性期刊。有些屬於非營利學會的期刊(如: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名下期刊),通常就會要作者繳交論文處理費,以便在協助出版的同時也能維持自身的營運。又例如著名的出版社 Nature Springer 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年每一篇文章的刊登費就高達 5,200 美金;旗下另一本採開放取用的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費則是 1,760 美金。雖然這些期刊的刊登費用不低,但試想:若今天 Nature Communications 接受了你的文章,你會因為要繳交刊登費就決定不登了嗎?

2. 建立對掠奪性期刊的意識:透過教育,建立起學者對學術出版的素養(scholarlypublishing literacy)(林奇秀、賴璟毅,2014),以及增進學者對於掠奪性期刊的意識(Boucherie, 2018),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此外,研究機構和研究經費補助單位,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若在學術績效的評估上,能更加強調期刊發表的品質而非數量,也將有助於削減掠奪性期刊產業的發展動機與商機。

3. 瞭解掠奪性期刊的慣用手法:掠奪性期刊時常廣發電子郵件給「.edu」網址的收件者,而且可以做到個人化的電子郵件。常見的電郵內容特徵包含:

(1)保證快速審查及刊登

(2)期刊名稱與某一本正規的期刊名稱很像,或僅是多冠上 International 之字樣

(3)期刊的所屬領域和收件者本身的領域毫無關連

(4)收錄文章的研究領域異常寬廣

(5)期刊名稱與收錄文章的領域並不一致

(6)每卷期出刊的頻率不一致(例如:有時是一個月出刊一次,有時則是半年出刊一次,即出刊頻率端視是否收到稿件而定)

(7)奇怪而且不低的 impact factor

(8)強調自己被收錄在某著名的學術資料庫,但在資料庫中卻查無該期刊

(9)沒有在徵稿說明中很清楚地列出論文處理費用

(10)沒有提供主編的名字,或提供假的主編資訊

(11)出版商之名通常有 United States(American)、Canada 或 Britain(British)等字樣,但其實根本不是在這些西方國家合法註冊的出版商

(12)沒有提供期刊或出版社辦公室的聯絡方式

此外,掠奪性期刊或會議時常不准作者後悔(若作者投稿後想撤回稿件,或不想交論文處理費或會議註冊費,在告知對方後,很有可能被他們否決),這更是學者間的一大夢魘。

4. 對所有期刊保持警覺:雖然研究者個人對於辨識掠奪者有其難度,但是還是要努力為之。除了廣泛閱讀自己領域的期刊文章外,在投稿前可以先問自己下列這些問題:

(1)你的同事知道這本期刊嗎?

(2)你自己曾經唸過這本期刊中的文章嗎?

(3)這本期刊有固定的出刊頻率嗎?

(4)這本期刊有被收錄到著名的學術資料庫中嗎?(需要留意的是,一定要從資料庫端去查起,而不是直接相信期刊自己宣稱的收錄資訊。)

(5)如果這本期刊宣稱自己是採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那它有列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或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中嗎?

(6)你可以很容易地聯絡到編輯或編務辦公室嗎?

(7)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在徵稿訊息中清楚列出論文處理費用?以及,你真的確定要繳交這筆費用去刊登嗎?

5. 投稿之前想清楚:研究者必須選擇一個對的、好的期刊,把辛辛苦苦得到的研究成果投稿過去,如此才能讓其他學者有機會讀到這篇論文,也才能真正算進個人的研究績效,包括在學術履歷表中添加上這筆著作。如果覺得要查詢哪些是不良的期刊太過麻煩(例如查詢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或許可以考慮搜尋正向列表出的正規期刊(例如查詢 JCR 系統上的Master Journal List,或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整理出來的各領域優良期刊清單;見參考閱讀)。另外,研究者自己也必須多閱讀,或多詢問同事關於欲投稿之期刊的相關資訊,並小心嚴謹地處理投稿事務,這些都是投稿過程中的必要功課。

6. 除了掠奪型期刊,也要小心掠奪性研討會:這類研討會通常都熟知學者想要國際化的需求,因此籌辦了一些低品質、沒有同儕審查、高註冊費的研討會,讓研究者辛苦出國發表,卻沒有半點獲益。同樣地,研究者在投稿前,也可以先問自己下列這些問題:

(1)你的同事聽過或去過這個研討會嗎?他們推薦嗎?

(2)這個研討會所接受的文章領域範圍,是否異常寬廣?

(3)這個研討會是否強調會議地點的風光明媚甚於其學術價值?

(4)這個研討會的主辦單位及贊助單位為何?如果主辦單位是一間大學、研究機構,或學術組織,他們是適合籌辦這個會議的組織嗎?你能從主辦單位的官方網站上,查到哪些關於該會議的資訊?如果主辦單位是一間私人企業,那就更要特別謹慎。

 

參考文獻

林奇秀、賴璟毅(2014)。開放取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圖書與資訊學刊(85),1-21。Doi:10.6575/JoLIS.2014.85.01

Boucherie, S. (2018, August 15). “Predatory” vs trustworthy journals: What do they mean for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predatory-vs-trustworthy-journals-what-do-they-mean-for-the-integrity-of-science(中文版:

https://communications.elsevier.com/nl/jsp/m.jsp?c=%40dRLtW6dOR7QKfjyYa%2B

8ZTIVkWQOhGBl%2BBhIHeiqkJ6c%3D)

Ferris, L. E., & Winker, M. A. (2017). Ethical issues in publishing in predatory journals.

Biochemia medica, 27(2), 279-284.

Shen, C., & Björk, B.-C. (2015). ‘Predatory’ open acc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rticle

volumes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BMC Medicine, 13(1), 230.

doi:10.1186/s12916-015-0469-2

參考閱讀

中央研究院研究誠信提升計畫(2018)。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中研誠信電子報,

1,取自:

http://daais.sinica.edu.tw/ae/download/newsletter/PPRI_Newsletter_Issue-1.pdf

林宮玄(2018)。詐騙未遂之冒牌出版商。科學月刊,2 月號(578),取自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55.html

周倩、潘璿安(2018)。學術倫理資料研析–什麼是掠奪性期刊 (Predatory Journals)?科技部電子報,第 20 期,頁 3-10。取自:

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15f10d98-f6a5-4c2f-a861-ea28ffa06c68?

參考網站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 https://beallslist.weebly.com

Stop Predatory Journals: https://predatoryjournals.com/metrics/

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優良期刊列表:

https://www.lib.nctu.edu.tw/journal-list?lang=zh-TW


相關圖片: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