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的無畏-化不可能為可能》∼本校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鄭隆賓院長演講分享人生智慧的甘泉
日期:2019-07-08
資料來源:公共闗係中心 吳嵩山 主任
『我的病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更沒有放棄病人的理由。』這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醫師堅定的信念;為此,他不畏挑戰高難度的手術,如今,鄭院長帶領團隊已完成1100例的活體肝臟移植,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其獨到的醫療技術成就,讓他站上台灣醫療典範的地位,實為華人的驕傲!
「提到換肝,我們一起拚看看;」是鄭隆賓院長經常對病人與家屬說的一句話。因為愛拼才會贏,要活命、非拚不可;基於這樣的信念,他的醫療團隊必須不斷的克服困難、突破醫療技術的瓶頸,因為他知道,唯有不斷的突破創新,才可能救回每一位瀕臨死亡的病人。
國內肝臟移植權威鄭隆賓院長,於6月20日晚獲邀台中佛光山惠中寺舉辦的2019『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以「外科醫師的無畏-化不可能為可能」為題發表演講,風度翩翩的鄭院長透過感性又風趣的話語,憑藉智慧、慈悲與勇氣所展現的「無畏」向前精神,吸引千餘名市民到場聆聽,分享他人生智慧的甘泉!
鄭隆賓院長娓娓闡述從醫40多年來,與病患一起走過的生命故事,會場內的掌聲不絕於耳、笑聲歷久不歇;場外排隊送花、拍照的病友家屬更是大排長龍,溫馨洋溢、盛況熱絡。
「台灣國寶」鄭隆賓院長在覺居法師引導下走進大講堂,笑容滿面的感謝到場朋友,剛下班就趕到這裡來,他稱讚佛光山惠中寺連續第五年舉辦激勵向善的心靈講座,非常不簡單。
鄭隆賓院長的開場語帶詼諧,今年佛光山惠中寺舉辦的講座主題是《無畏》,一開始,我以為,「無謂」是不是「無所謂」?結果原來是「無畏」,就是不怕的意思。
鄭院長話鋒一轉說,外科醫師好像真的跟「無畏」有點類似,所以我認真思考這個主題,因為我的字典裡只有兩個字:「不怕」。
不怕跟無畏一樣嗎?各位朋友,不怕不等於無畏。什麼叫「無畏」?是慈悲、智慧和勇氣。講到不怕,好像只有單純的「勇者無懼」的感覺,外科醫生如果只會拿刀揮來揮去,鄭院長形容,就實在是沒有水準的「無畏」了。
鄭隆賓院長定神嚴肅的說,要當我的病人,要有一點點的水平,如果害怕治療,乾脆不要當我的病人,因為病人沒有所為悲觀的權利;當病人都已經夠痛苦了,悲觀還有什麼用?就是要樂觀才有機會。
我更覺得,既然病人都沒有悲觀的權利,當醫生的更沒有。「醫生」就是要「醫」治「生」命,絕對不是「醫死」。既然要當醫生,病人把生命交給你,醫生哪有放棄的權利?這是我一直期待自己能當一個好的外科醫生的原因。
小時後,我媽媽說:「你怎麼可能當外科醫生?看到殺雞,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長大後回想,為什麼看到殺雞會緊張?因為看到殺生,真的很不忍,可是,外科醫生要救人,必須勇往直前,在救人時看到血,怎麼會怕呢?
大家可能對醫生不太熟悉,常常認為醫生自以為是,高高在上,對於病患的問題都懶得回應;我也一樣,在門診時不太會和病人說話,其實在看診時,腦中有好多事情在想,想著病人的狀況,害怕被打斷,所以會對醫生有許多誤解,確實需要病人的體諒。
什麼叫外科?什麼叫內科?內科主要是以診斷為主,而外科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鄭隆賓院長是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心臟內科第一名畢業的高材生,當年是僅次於台大的第二志願,只差0.5分。鄭院長回顧,自己想走的其實是心臟內科,不是外科,因為,心臟是人的主宰,最難了解,我就偏要挑心臟內科。
一個醫生的養成訓練其實滿痛苦的。北醫以前沒有自己的醫院,從北醫畢業要找其他醫院去實習,於是我到長庚當外科醫生,外科醫生最重要的就是馬步要練穩,不能花俏,像我有個學生是整形外科醫生,在林口長庚,兩個月都在替病人的大腿開刀,學生找我抱怨,我只跟他說,這是你遇到好老師。
「所有的行業都一樣,基本功要練好,花拳繡腿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外科醫生。」鄭院長舉例說,他自我要求皮膚一定要縫得漂亮,傷口要平整,他當了一年的外科醫生,就有一位骨科老師看到他縫的傷口,說其他外科醫生都很粗魯,就你縫的傷口最漂亮。
大家都知道,外科醫生很沉悶,常常開刀一整晚沒辦法睡覺,有時後手術結束,累倒躺在地板上就睡著了,到下一個手術時,立刻跳起來繼續開刀,鄭院長就曾經在電梯裡靠著就睡著了。所以任何病患來跟我說,醫生,我睡不著,我想要吃安眠藥,我只會回一句:「你睡太多了啦!」鄭院長提醒生活壓力大的朋友,調整好自己的作息,累了自然睡得好,別再吃安眠藥了!
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外科醫師?鄭院長分享過來人的經驗,就是善用自己的五官—觸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他說,很多人覺得自己手不巧,當不了外科醫生,這是錯誤的觀念。就像打麻將,雖然有些人手很粗糙,但一摸就知道是什麼牌,這就是勤練,用心觀察學習,只要用心認真,在各個行業領域,絕對都沒有問題。
當然,有些外科醫生怕血,甚至看到血會緊張暴躁,遷怒在周圍的同事身上。鄭院長的臨床經驗,病人出血表示還有生命跡象,這時候,更要眼睛睜亮,找尋到底哪裡出血,瞬間判斷清楚並止血。外科醫生一晚會開十幾台刀,開到天亮繼續開,或是發生突發狀況時,指揮現場,把病人一個一個處理好,「這就是外科醫生的成就感;」鄭院長快慰的說。
1954年全世界首例腎臟移植成功、1967年全世界首例肝臟移植成功;當時台灣根本沒聽過器官移植,由於鄭隆賓醫師開刀功夫了得,久了、難免失去挑戰性,於是他欣然接受張昭雄校長的提議出國進修器官移植,在1983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打拚兩年。
鄭院長回憶往事,在美國最冷的明尼蘇達,看到人生的第一場雪的喜悅,第一次體驗寒冰刺骨的天氣,從生活中學習語言,以及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慢跑,這是人生難忘的生活體驗。
在匹茲堡整整一年,鄭院長接受器官移植手術洗禮,白天練習狗肝移植,夜間移植人類肝臟,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沒什麼睡覺,那時候剛好是全世界第十屆移植大會剛結束,50位世界級的大師擁進開刀房觀摩,「開刀輪不到我,開完刀以後的縫合動作,我就到手術台前當起助手」,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相當有成就感。
鄭院長的人生經驗是,在生活中遇到失志的事情別喪氣,把握機會,挑最不好,的事來做,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你的存在。
1985年回國,直到1991年才在台灣做了自己第一例的肝臟移植,之間花了六年苦讀、苦練,「這是一段心酸的歲月。」鄭隆賓院長百般無奈說,在美國實習這麼久,回台灣卻有六年做不成器官移植,老是時間點不對,有了病人沒有捐贈者,或是有了捐贈者沒有病人,內科醫師也不相信肝臟移植,整整六年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好丟臉,不敢和自己的老師說話,不敢出國開會,躲躲藏藏,同時也不停勉勵自己,每天慢跑,不停演練換肝的過程,鍛鍊體力與毅力。
某一天晚上,有位死刑犯和家屬都願意捐贈器官,「天助我也;」鄭院長心情愉悅的說,機會真的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時間到了就會創造你本來一直持續的能量。
後來,台灣的捐贈者真的是太少了,在東亞地區就開始發展活體肝臟移植,捐贈者捐贈自己右邊的肝臟。鄭院長說,我雖然會換全肝,卻沒看過部分肝臟該怎麼換,「只能有樣學樣,無樣自己想。」吳寶春為什麼能那麼有成就?就是因為有想法、有突破。
如今,鄭隆賓院長自己做的活體肝臟移植,已經超過一千一百例了。依他的臨床經驗,最好的器官移植還是由腦死捐贈者身上取得器官,於是鄭院長先後擔任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倡導器官移植。
長庚醫院待了25年後,2002年7月,蔡董事長請我到台中幫忙,又是另一場痛苦的開始。那一天早上開刀到早上七點,下台中兩個小時車程,立刻接10點鐘的會議,當時中國醫要分配給我最大間的開刀房,我說,不用了,外科醫生只看技術,不看開刀房大小,需要的器械也只有三種,就這樣開始啟動活體肝臟移植。
萬事起頭難,手術也不是每一例都很順利,總會有狀況發生,鄭隆賓院長沉靜面對困境,去年11月完成千例的活體肝臟移植,全世界排名第九,成果相當卓越,中間卻是經歷了很多痛苦的過程,鮮為人知。
台灣的肝臟移植,五年的存活率是73%左右,十年還有62%,以及許多奇蹟式的記錄。鄭院長分析,從林口長庚到現在,目前移植後存活最久的個案是1992年換肝的男性病患,已存活了27年,有位1995年換肝的女性也存活了24年,年紀最大的病患是83歲,換肝後已存活16年,其他存活超過20年的病人還有20多位,頓時,會場響起病友與家屬如雷掌聲。
鄭院長卻打趣說,他有一張五千萬元支票尚未兌現,十幾年前,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罹患肝癌,和他打賭活不久,經換肝治療,迄今仍健在。
「為什麼沒人要做的事,我要做?因為沒人要做,才有挑戰性。」鄭隆賓院長懷抱自信的說,就像今天的主題「無畏」,我從勇氣開始,慢慢的想辦法增加智慧,之後就有慈悲的精神。
鄭隆賓院長還不吝惜的分享一些醫學知識,諸如:B肝帶原者能做捐贈者嗎?全是界都認為不行。血型不符合能做捐贈者嗎?這兩項都是鄭院長團隊不斷在挑戰的事情。
人們常常說的「爆肝」,鄭院長的臨床經驗,絕對不是肝不好,而是因為生活作息紊亂,心臟不好,與「肝昏迷」不同,有許多案例是因為亂吃藥造成的猛爆性肝炎,並不是因為勞累。他接觸的案例,如果遇到重度肝昏迷送醫,已經叫不醒的病患,手術後醒過來,從箇中得到的成就感,只有用「爽快」來形容。
在演講會聽眾提問的互動時間,鄭院長悉心答覆如何評估肝功能,以及肝癌的臨床表現與相關成功案例,由於肝癌的病人80%都沒有症狀,他提醒民眾若家裡有B肝、C肝病史,一定要請可靠的醫生幫忙做檢查;C肝現在靠藥物治療已經很有效,沒有B肝可怕,會影響肝的就是酒精,因此,他在門診會責罵喝酒的病人,不珍惜家人給他的肝。
如何預測肝癌風險,跟性別、年齡、有無酗酒、家族史以及肝功能指數和e抗原都有很大的關係,那要怎麼保養肝臟?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不要喝酒和亂吃藥,作息要正常,這些常識大家都知道,有需要換肝的朋友,不用擔心,可儘早求助醫生。
很多人關心他什麼時候要退休?「不知道、沒想過。」鄭院長神態自若的說,我的眼睛銳利、手還夠穩、意識清楚,對於開刀的成就感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外科;救治困難的病人是我的享受,別人做不到的,我做到了。「別人救不了、不救的,我救得了;」人生沒有比這更享受的了,歡喜做甘願受,我有什麼裡由退休呢?
「教年輕醫師、救外科醫師;」是鄭院長給自己的使命,在同業中,當一個長者最重要的就是教學與傳承,訓練年輕醫師要嚴格要求,沒有灰色地帶,我都會傾囊相授,從來不會藏私,更有恨鐵不成鋼的執著,才能讓年輕人感受到長者的偉大。
鄭隆賓院長做總結時謙稱,他接受惠中寺的挑戰,才能把自己的「無畏」化成言語傳達給大家,在我的一生之中,不會去計較賺多少錢,有多成功,可以幫忙病人,就是一件很不錯的事。
鄭隆賓院長秉持著當年選擇外科醫師的初衷,持續以病患為前提,不惜一切的付出,唯有無我,才能無畏!這位外科醫生的無畏榜樣,相信能啟發大家在自己的領域能有一番作為,有為者亦若是。
【新聞連結】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