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邁向卓越--創造優良研究環境、並於其中奮鬥不懈~中國醫藥大學延攬海外菁英科學家劉彥良返台貢獻所學

日期:2019-12-18

資料來源:公共關係中心 吳嵩山 主任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2019年科技部年輕學者「哥倫布計畫」生物醫學工程科學家劉彥良回台灣了。面對人生的抉擇,他決定到中國醫藥大學來貢獻所學;劉彥良博士不諱言說,他是被洪明奇校長的治學理念與願景所激勵,「台灣的學術研究要更上一層樓;」因為,實驗室的研究是真正能夠走進真實的世界,以增進人類健康福祉!
 
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劉彥良博士,他與實驗室同仁建置的「建構雙光子單鏡頭層光顯微鏡 (Two-photon single-objective lens light-sheet microscope以快速擷取癌症多細胞球體 (cancer spheroid)或腫瘤類器官(cancer organoid)之三維影像 (Proc. SPIE, 2019)研究計畫」,成功申請到2019年台灣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獎助的學者之一。
 
哥倫布計畫的目的在於,培養具創新性、國際性的優秀年輕學者,以及延攬海外的優秀年輕研究人才返台任職,並著重建立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提升台灣國際學術競爭力。
 
「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的學術研究表現十分亮眼;2013-2018年於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時,在Prof.Tim Yeh的指導下,共同開發雙光子三維單粒子追蹤顯微鏡(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 與其單粒子追蹤演算法(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5),成功觀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於細胞膜運輸至細胞核膜表面之運輸軌跡與運動模式變化(Biophysical Journal,2016);後續更進一步發現EGFR於細胞膜表面的運動軌跡,能作為辨別乳癌細胞株癌症轉移能力高低的生物物理標記(Scientific Reports,2019)。
 
此一嶄新方法-以生物物理方式進行細胞表型分析,分辨攝護腺癌細胞株癌症轉移能力之有效性也獲得確認(Cancers,2019),劉彥良博士說,目前正與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聖安東尼奧分校進行合作,並著手準備臨床試驗:計畫從攝護腺癌病人血液分離循環腫瘤細胞,追蹤細胞之EGFR運動軌跡以量化癌症轉移能力,此生物物理標記會進一步與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比較,分析兩者之關聯性,並確認此生物物理標記於臨床上使用的有效性。
 
做學術研究必須有興趣才行;劉彥良博士接受訪談時表示,大學時讀台大生命科學系,當時對於基礎研究並不特別有興趣,在大四時修了台大醫工所的組織工程課,林輝教授引發了他對應用科學的興趣,隨後進入林教授實驗室開始專題研究,並確立自身的熱情所在,於台大醫工所碩士班研究期間更進步一部發現自己的研究興趣,也確立他出國攻讀醫學工程博士的方向。
 
在選擇博班學校時,主要考量指導教授的研究方向與研究環境,UT-Austin生物醫學工程系葉信志教授的研究題目以及他的研究哲學都很吸引他,葉教授也非常積極延攬台灣人才,再加上 UT-Austin 頂尖的綜合型研究大學,軟硬體資源豐沛,研究領域多元,校園內有諸多跨領域的合作,其學術聲望對生涯發展也很有幫助。
 
劉彥良博士回顧,在學習和研究的道路上,難忘恩師的提攜指導,尤其是,台大醫工系林輝教授啟蒙他對醫學工程的興趣,台大藥理所林泰元副教授帶領他走進幹細胞研究領域,中研院物理所林耿慧副研究員指導他探究生物物理的奧秘。
 
碩士畢業後,劉彥良到台大醫院擔任臨床試驗助理期間,他加入台大醫院骨科的劉華昌教授主持的幹細胞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臨床試驗計畫,受試者因接受治療後症狀減輕,生活品質改善,從患者對於醫師之感恩之情,讓他切身的感受,實驗室的研究是真正能夠走進真實的世界以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也促使他決定繼續攻讀博士以期日後能夠以醫學工程專長能對人類社會有所貢獻。
 
劉彥良博士說,在UT-Austin攻讀博士期間,葉信志副教授的磨練讓他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能真正深入研究且治學嚴謹的學術人,透過嚴格訓練讓他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並足以自立研究室;攻讀博士期間,曾和當時在MD Anderson的洪明奇院士交流合作,如今,中國醫藥大學洪校長用心把在MD Anderson的研究與管理經驗帶回台灣傳承給新一代的殷切期許,成為鞭策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
 
因緣際會,劉彥良於2014年獲邀參加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年會,體認PhD未來的發展有很多可能性,於是在研究之餘,積極於德州打造台灣人生物專業社群,在2014年與顏碩廷博士一同創立德州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Texas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2014-2019共舉辦五場年會,邀請超過百名講者與近千名與會人次,成功深化台灣人於德州生技領域產官學研的連結;他神情愉快的說,TTBA讓我大幅拓展人際關係,並深入了解產業脈動與就業資訊,非常有助於規劃個人未來的職涯發展。
 
就拿劉博士自身為例來說,2017年之前的生涯規劃他是想往產業界發展,但後來在TTBA年會的座談會接觸到學術創業家(Academic entrepreneur)的概念:以大學教授的身分進行具商業化價值之科學研究,再透過成立公司或技轉將其應用於社會,即「產學合作」共創多贏的模式,劉博士覺得這種方式最能發揮其個人的人格特質、熱情所在及研究成果,於是開始著手規劃我的學術創業家之路。
 
「哥倫布計畫」正是開啟劉博士學術創業家之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他懷抱信心說,充足的研究經費得以迅速建立實驗室,採購儀器設備、招募研究人才、執行擬定的計畫,況且,時間是研究人員的第一個敵人(Time is our first enemy for research.),的確不可錯失良機。
 
劉彥良博士所設定的研究方向為開發先進螢光顯微術與建立腫瘤類器官癌症預測模式;他決定回台發展的想法,即想要結合在美國所學的尖端的生物細胞影像技術以及台灣多年來在癌症基礎與臨床研究的能量,進行癌症檢測以及藥物篩選的研究;而科技部的「哥倫布計畫」,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讓我在台灣成立實驗室進行研究;再者,台灣在生物醫學研究方面,科學家與臨床醫生的合作緊密,讓他有信心能夠建立一個橫跨生醫工程以及癌症醫學的合作團隊。
 
不僅如此,劉彥良博士還設定了到中醫大任職的四項努力目標:
 
1.引進尖端細胞活體影像技術,結合台灣癌症臨床研究,開創類腫瘤癌症抗藥性研究模式。
2.以自身研究計畫連結台灣與德州兩地國際學術合作。
3.培育台灣年輕學子並送至德州合作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以培養國際人才。
4.建立具國際水準之研究團隊並解決台灣或亞洲地區所面臨的健康問題。
 
劉彥良博士心存感激的說,很慶幸地,在求學與工作過程中,遇到許多貴人願意拉我一把,或是優秀的同儕相互競爭且合作,讓我能夠自信地邁向更高遠的職涯。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劉博士也曾於大學時期迷失人生方向,不斷地探索自己熱情所在,直到確立目標後,他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他分享心路歷程與邁向卓越的成功秘訣,在於加入或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並於其中奮鬥不懈;也期許自己能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引領莘莘學子找到心之所向並幫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長茁壯。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洪明奇校長延攬海外菁英科學家劉彥良返台貢獻所學。

洪明奇校長延攬海外菁英科學家劉彥良返台貢獻所學。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加入中醫大研究行列。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加入中醫大研究行列。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有遠大的抱負。

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科學家劉彥良博士有遠大的抱負。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