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癌症晶片應用於用藥及治療篩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跨校際合作團隊開發精準醫療技術榮獲今年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之殊榮

日期:2020-11-02

資料來源:公共關係中心 吳嵩山 主任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台灣癌症精準治療的發展向前邁一大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多維列印醫學研究與轉譯中心跨校合作研究團隊,自行開發的生物製造癌症晶片,結合患者自身的癌組織細胞,用於評估患者的用藥策略,有助於達到精準醫療的成效,引領台灣醫學發展技術邁向世界領先,榮獲今年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中國附醫多維列印醫學研究與轉譯中心跨校合作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陳怡文副主任、謝明佑副研究員、方信元主任、張穎宜主治醫師、林峰賢助理研究員、陳建璋工程師及亞洲大學沈育芳助理教授等七人。新開發的精準醫療技術名稱是『生物製造之癌症晶片應用於患者特異性用藥預測平台』(Biofabricated the patient-specific cancer-on-a-chip system for medical prediction)。

陳怡文副主任闡述,此項精準醫療技術分成三部分,分別為晶片製造、細胞處理及器官晶片分析;由於晶片製造是台灣產業的強項,研發團隊將吸取市面廠商的晶片設計的優點整合到產品中,再藉由以 GTP 做為品質指引整合病人的細胞到器官晶片中,最後以 ISO 15189 標準分析個人化癌症器官晶片用藥/治療篩選。

第二部分,病人癌組織的取樣、運送、培養和裝載將可依照 GTP 規範進行作業,確認細胞運作品質。

第三部分,器官晶片分析將取得醫院常用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甚至是病人自體免疫細胞等進行癌細胞治療方法驗證,依循 ISO 15189 醫學實驗室認證標準定立相關規範、SOP、表單紀錄等,確保分析數據的可追溯姓、精確度與可信度,提供醫生對於病人用藥、治療方式的選用參考,預期可以達到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成效。

陳怡文副主任表示,近幾年癌症在預防及治療上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它還是目前人類健康上一個重大的威脅,為了有效克服癌症的威脅,對癌症精準的治療可以從實驗室的研究,逐步轉向結合臨床端的患者特異性 (Patient-Specific, PS)平台研究,透過對患者腫瘤的深入了解,更能建立精準的 PS 癌症模型,能真實的反映出患者癌症的成因、轉移、及治療的策略。

對此,該跨校合作研究團隊從精準治療的需求出發,自行開發的生物製造癌症晶片,結合患者自身的癌組織細胞,利用相對應得生物可列印材料、自動化生物列印晶片系統製作出PS 癌症晶片,用於評估患者的用藥策略,最終達到精準醫療的效果。

陳怡文副主任介紹,在生物製造之癌症晶片應用於患者特異性用藥預測平台技術開發過程中,研究團隊結合了臨床醫師的經驗及基礎研究的長處,期望能夠實際達到跨領域合作的效果。

而在技術創新方面,本團隊也擁有多項頂尖專利的優勢,獨家開發出使用生物製造所晶片製程、具構型之三維癌症細胞球之製造方法以及可列印生物組織墨水等;期望這些技術整合統整,可確實達到擬真患者體內環境,提供醫師在病人用藥或治療上的有效輔助資訊,讓病人在確診後的最短時間內得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用藥種類、濃度劑量等資訊,提供病人精準醫療資訊而達到有效治療效果。

為掌握精準醫療發展趨勢,該研究及臨床團隊成員還應用3D列印技術,投入至精準規劃及精準治療的領域當中,期望能夠加速提升整體醫療技術,引領台灣醫學發展技術邁向世界領先。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方信元副院長(中左)偕陳怡文副主任(中右)研發團隊。

方信元副院長(中左)偕陳怡文副主任(中右)研發團隊。


	方信元副院長、陳怡文副主任、張穎宜醫師在實驗室做檢測。

方信元副院長、陳怡文副主任、張穎宜醫師在實驗室做檢測。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