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清零到共存、從封鎖到開放」解析COVID-19防疫之戰~ 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受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發表學術演講分享實務經驗

日期:2022-10-26

資料來源:校長室 陳悅生 主任秘書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全球COVID-19疫情延燒逾兩年,臺灣在政府與國人共同努力下,防疫表現屢獲國際肯定,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國境管制於10月13日解封開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受邀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題演講時強調,政府現階段的防治重點,在可控制狀況下與病毒共存,努力目標是:重症、死亡率可控,維持醫療量能,保護脆弱族群,篩檢就醫給藥管道流程便利,讓國人正常生活、經濟成長,台灣社會回到常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於10月22日上午受邀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從清零到共存、從封鎖到開放」解析COVID-19防疫之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講;站在防疫的第一線,他回顧身歷其境參與政府防疫不同階段應變措施,全國醫護同仁日以繼夜做出快速的反應,讓台灣守住了疫情,也讓國人生活能如常運作。
 
王必勝指揮官首先代表衛生福利部,感謝中國附醫對公共衛生、醫療、先進醫療發展的卓越貢獻,中國附醫不只是台中最大的醫院,也是中部地區最重要的醫院,對衛福部政策推動有很大的幫助,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另外,他也代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部感謝中國附醫在過去2年又10個月的防疫貢獻。
 
對於台灣防疫表現屢獲國際肯定,王必勝指揮官表示,我們的防疫功勞沒有人可以獨攬,全都是大家的功勞,尤其是醫療單位在承擔,以及所有醫護人員努力付出的辛勞,一句話,疫情很緊張,說起來容易,但做起都不容易!
 
從疫情第一天,指揮中心成立第一天,王必勝指揮官就在,他把兩年10個月來COVID-19疫情,分為3個時期:阻斷傳播期(疫苗問世前)、提升免疫期(疫苗陸續上市)、病毒共存期(輕症成主流),「這是我們自己發明的;」王必勝指揮官說,其實一開始我們都知道我們沒有疫苗,只靠NPI(非藥物介入手段)戴口罩、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我們起頭的很早很快 因為台灣有SARS的經驗,所以頭一年365天有250幾天都是0確診,全世界疫情很嚴重的時候,我們本土病例數也非常非常的少。
 
2020年底2021年初,那時候疫苗取得不易,一直到年中才有機會,當時的目標就是提升族群免疫力,同時要保持清零,在這個時間,台灣曾發生一波疫情,最高峰在2021.05.24有570人確診,我們的壓力很大,這不過是在去年的事情,到了今年4月間,其實從2021年11月開始Omicron出來,我們都知道它傳播力很強,重症比較少,我們知道很難去做清零,所以在4月之後,就從清零走向共存,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為目標,努力半年之後,終於把國門打開。
 
對照世界的疫情,世界大致分為5大波,其實在台灣沒有甚麼個案的時候,世界正發生很大的疫情,而現在這波疫情雖然跟世界相比很小,但也給我們很大的挑戰。
 
其次,我們發現每個流行疫情的波峰,台灣都比世界晚3個月,晚幾個月的好處,就有更多時間去準備,去看別的國家是如何應對,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事情;王必勝指揮官說。
 
第一階段-阻斷傳播期;我們迅速啟動應變,因為18年前的SARS經驗,我記得在2020.03.19封鎖邊境防堵,我們留置很多外國人,不准出境,其間還有專案包機撤僑,檢疫量能擴大,我們做很多事情,還要物資準備,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超前部屬,有些時候是無法預測,當下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情。
 
精準疫調匡列是核心,對清零是很大的幫助,這期間有200多天沒有確診數,代表的意義是,我們可以持續正常的生活,所以國內民生經濟成長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害。
 
防疫應變要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從2020年1月10日從3級到1級,有1000多天了,大家可以看到它是很好的架構,所以沒有做太大的調整,遇到重大災害,我們要如何做應變,大家可以做參考。一個組織一定要有情報蒐集單位,國內外的疫情監測,防疫有邊境、社區和醫療,後勤物資也是很重要,研發組讓我們在科學上有一些支持,資訊組讓我知道中國附醫的資訊系統也滿好的,資訊系統是其中很重要的骨幹,要隨情況能簡化又能自主操作,是非常重要但實際做出來是很難的,還有行政協調工作、新聞宣導,應付假訊息,國家依傳染病防治法給指揮官很大的授權,在緊急狀況下可以做很多處理,防疫能在法治的基礎實行是最好的。
 
機場幾乎是我第二個家;王必勝指揮官說,武漢包機,由我帶隊,接回我們國人,現在講起來很輕鬆,其實很辛苦,穿上隔離衣10幾個小時都沒有脫下來,本來講好的也都不一樣,像是原本不用入境,到了現場卻要入境、檢疫,後來說我發燒,要把我帶去武漢醫院隔離,我當下利用酒精降體溫,現在講起來很輕鬆,但當時情勢很緊張。
 
郵輪檢疫也是,那時的鑽石公主號事件,是船上群聚,到目前郵輪仍是我們注重的議題,因為郵輪傳播速度是非常快,這都考驗我們做事的方法,陳時中部長當時負責檢疫,我負責採檢,大家應變很快,還記得當陳前指揮官時中對寶瓶星號全船廣播,大家可以回家了,全船歡呼,很是感動。
 
為確保關鍵物資-口罩供應,我國有3級儲存制度,但當時疫情是很緊張的,一開始產能一天只有180萬,所以趕快調動生產線,到5月,一天產量到2000萬,到年底產量到3000萬,其間是很緊張的過程,給大家一個經驗,很多時候不是都去超前部署,能盡快解決事情是最重要的。
 
整備醫療能量是我們到現在重點之一,如何保存醫療人力、獎勵人員,傳染病有傳染病的系統,和急診的系統不一樣的,常常會有不同調狀況,也是靠協調才慢慢有共識。
 
在第二階段-提升免疫期;很多人在討論普篩和廣篩,這一年是疫苗的取得,疫苗其實跟口罩狀況一樣,一開始要取得真的很難,我們從12月開始談,中間發生很多事情,到了跟藥廠簽約完成,因為政治因素還被退件,真的是艱難的時期,其間有很多友邦的援助、企業的幫忙,才讓我們度過艱難時期,加速接種也是重要的事情,在疫情開始前,一直叫大家要打疫苗,大家都不打,為了促進施打率 我還找了一個協會幫忙,鼓勵大家打疫苗,增加普及率,疫苗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其實操作是非常困難。
 
群聚事件處理與防疫作為方面,部桃經驗告訴我們往後發生院內感染,該怎麼做處理,那時候大家都說分倉分流,其實要嚴格執行,上下班都要貫徹的話,所要付出的人力會多出4倍,長時間下來大家能承受嗎?實務上會有很多問題,高風險要如何管理,這些都會成為我們的know how大家傳承分享,才能把醫院守好。
 
京元電子,那時候500人確診,是全國最大的群聚案例,我們都清楚國家產業鏈不能停下,所以要快速大量的篩檢,這也是很寶貴的經驗。
 
不論是北農或環南市場事件都是在半夜,我們在處理一個疫情重點是要了解對方在做甚麼?對方的需求是甚麼?北農例子,採檢量不足,我們就地設立採檢所,將採檢量提高;萬華事件也是,那時候社區需要做大量的篩檢,才能做有效的計畫,這些事情都告訴大家要考量到使用者情況去做,才能將問題解決。
 
在提高國人疫苗涵蓋率方面,我們已經很不錯了,現在第四劑,我們會著重在高齡,在臺北火車站大廳開設「莫德納疫苗施打站」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去設立快打站,才發現幾乎都是違法的移工,我們跟他們保證我們不會抓他,因為我們以防疫為導向,這個社會角落有很多人是我們都要照顧到。
 
對於穩定疫苗供應部分,日本捐贈我國420萬劑AZ疫苗的時候,真的很感動,因為我們在最艱困時期,讓我們疫苗問題有喘息空間,到後面各大企業的捐贈真的都很重要;疫苗還有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多出來的疫苗,為什麼不送給別人?首先,你要取得原廠同意,第二個要確認對方是否需要,有些國家是不打疫苗的,第三,還要確保運輸疫苗的保存,這在實務上很難的。
 
王必勝指揮官特別闡述了台灣防疫「善的循環」;在北美地區,我國捐贈全美各州1275.5萬片醫用口罩&15000支額溫槍&150組自動額溫偵測系統及4台熱像體溫顯示儀;捐贈加拿大160萬片口罩及10萬件隔離防護衣物資;美國捐贈我國250萬劑及150萬劑莫德納疫苗,共計400萬劑。
 
在拉丁美洲地區,2020年3月安排兩架次包機順利協助127名國人及84各國僑民平安返國,
 
在亞西及非洲地區,我國捐贈索馬利蘭15萬劑高端疫苗,另捐贈亞西與非洲國家約69萬片口罩& 8套熱像體溫顯示儀&2600件防護衣 及106000件隔離衣,
 
在亞太地區,我國捐贈印太區域國家800萬片以上口罩&1700台以上製氧機、氧氣鋼瓶2500支、防護衣隔離衣及熱像儀等物資器材;捐贈日本200萬片口罩1008台製氧機 10000血氧機。
 
歐洲地區的立陶宛(AZ)、斯洛伐克(AZ)、捷克(莫德納)及波蘭(AZ)捐贈我國逾80萬劑疫苗,
 
我國派遣行動醫療團赴太平洋友邦及區域友我國家義診、協助訓練當地防疫人員,以及透過視訊會議分享成功防疫經驗。
 
我們現在進入與病毒共存Omicron,目前唯一在清零政策就是對岸,那要付出的成本是很大,所以我們走入自主防疫,讓大家生活回到正常,當然這中間也發生很多事情,防疫CDC團隊真的是很辛苦的,他們對台灣防疫有很大貢獻。
 
機場落地清零專案,這也是一個經典,在機場建立一個檢驗室,動用了部醫很多同仁,可說是日以繼夜,採集了16萬9000人,最後確認7000人確診,防疫幕後的辛勞很少人知道。
 
目前台灣到了高原期,打開國門,防疫壓力也是很大,現在主流是BA.5,很多人都說是Omicron最終的病毒,我是無法跟大家保證,只能跟大家提醒,Omicron是去年11月開始流行起來,現在有其它變異體,往好的現象是重症率跟死亡率下降,這對我們來說是好的,證明這個病毒變穩定。後續越來越多變異體除了傳播率不同,但重症和死亡率還是很低,所以它們還是Omicron家族,致死率也是我們關注重點,現在給藥系統也是能有效降低致死率。
 
現階段重症死亡率下降,醫療量能可控率的維持是現在很重要的工作,不能因新冠肺炎,而影響到一般醫療量能。
 
很多人會問,對於疫情還有甚麼沒有料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台灣兒童對於新冠肺炎重症率死亡率,特別是0-六歲幼兒受到影響比其他國家來的高。第二個就是防疫保險,一開始我預估50萬人保險,完全沒想到,有700萬張防疫保險,這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台灣防疫成效,跟OECD相比,百萬人口累積確診死亡率,我們是第四名,確診發生率是16名,致死率是第六名,內行人都知道,這種比較會有疑議的,每個國家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不代表就是最正確的排行。
 
疫苗覆蓋率、抗病毒給藥率;這也是讓我們致死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再來是超額死亡,就是沒有疫情狀況下,我們推測是多少人,那我們是全世界第4優,我們受很少很少的影響。
 
至於疫情是否影響經濟成長率,台灣2020年是3.36,2021年是6.57都算是很好的成長率,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受到衝擊都是很小,大家都能邁向正常的生活工作,指揮中心存在目的就是把疫情控制好,讓大家早日回到正常生活,謝謝大家支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在會場互動交流時,台下提問對目前要與病毒共存情況下,疫情指揮中心是否能有更開放更快速的反應?王必勝指揮回覆說,未來防疫大方向,Omicron發燒率很低,我們要處理同住家人的隔離措施,3+4或0+7及7+N政策都是要再討論調整的,通報部分是否只有重症才需要通報,再來是改類,指揮中心降級或改編,這些都要看疫情況狀,接下來也可能要取消量體溫、拿掉隔板措施,讓我們社會回到常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立夫教學大樓B1國際會議廳舉辦的學術演講,林正介副校長、薛博仁副院長、中區防疫指揮官黃高彬副院長、陳悅生主任秘書等校院主管參與踴躍,周德揚院長在主持引言時,特別感謝中央指揮中心對防疫的貢獻,以及王必勝指揮官分享寶貴的實務經驗,周院長推崇王指揮官站在第一線,做了非常多事情,那裡有疫情他就會出現,而且每次出現都會必勝!
 

相關圖片: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林正介副校長、薛博仁副院長等人合影 1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林正介副校長、薛博仁副院長等人合影 1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及林正介副校長合影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及林正介副校長合影  


	周德陽院長主持學術演講

周德陽院長主持學術演講


	王必勝指揮官分享防疫經驗

王必勝指揮官分享防疫經驗


	王必勝指揮官與會場互動交流

王必勝指揮官與會場互動交流


	周德陽院長致贈王必勝指揮官感謝狀

周德陽院長致贈王必勝指揮官感謝狀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林正介副校長、薛博仁副院長等人合影 2

	 

	 

	 

王必勝指揮官與周德陽院長、黃高彬副院長、林正介副校長、薛博仁副院長等人合影 2      


	王必勝指揮官與陳悅生主秘等人陪同至水湳校區參訪

王必勝指揮官與陳悅生主秘等人陪同至水湳校區參訪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