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密台灣人罹患憂鬱症及躁鬱症之基因~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安南醫院合作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刊登國際知名期刊《BMC Public Health》

日期:2023-12-18

資料來源:公共衛生學院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台灣人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基因,尚未被清楚確認;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中儀教授與安南醫院姚祺宇醫師研究團隊以嚴謹方法確認台灣人罹患憂鬱症及躁鬱症有五種主要基因,最新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MC Public Health》,此研究發現對於精神疾病預防醫學有積極意義,受到各界廣泛之關注重視。

精準醫療已成新顯學,基因治療為熱門的議題之一;從事多年心理健康及精神疾病研究的王中儀教授表示,目前基因研究多以癌症及慢性疾病為主要範圍,思覺失調症在多年前已被發現具有遺傳因素,然而在台灣,憂鬱症及躁鬱症所對應之基因仍需進一步確認。
 
以往基因研究,可能相關變項較少或缺乏配對,然而,王中儀教授與安南醫院姚祺宇醫師研究團隊根據國際期刊文獻,納入14個候選基因後,再經由嚴謹配對基因以外的人口學及環境共10個變項後,以較進階之廣義估計方程式(GEE)分析發現,憂鬱症之基因包括ANK3、BDNF、CACNA1C及GRID1,躁鬱症之基因則為CACNA1C、GRID1及SIRT1,此發現準確且具有精神疾病預防醫學之積極意義。
 
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期刊《BMC Public Health》論文題目:「14項候選基因及空氣汙染指標PM2.5與情緒障礙症之相關性Association between 14 candidate genes, PM2.5,and affective disorders」;團隊成員包括:王中儀教授、姚祺宇醫師、劉秋松醫師、王世亨副研究員、曾沛瀠護理師、林宜儒管理師及馬楷傑博士生等人。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姚祺宇說明,憂鬱症在台灣越來越普遍,透過研究發現CACNA1C及GRID1是台灣人罹患憂鬱症及躁鬱症的最主要基因,然而,有此基因不代表就一定會罹患對應的疾病,個人的心理能力及生理健康狀態非常重要。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彬芳院長表示,醫管系王中儀老師於統計分析時不僅比大多數研究者於研究組及對照組間以傾向分數配對(PSM)更多變項,亦將α設定在0.001,比多數研究的α=0.05嚴謹許多,此研究確認獲得的基因結果精確且可信度相當高。
 
中國醫藥大學郭樹勳副校長說,本校耕耘基因研究多年,很高興看到於精神疾病基因研究有所突破,即使可能仍有其他基因未被發現。相信隨著民眾對於精神健康愈發重視及預防醫學更加精進,或許未來能夠逐漸減少精神疾病之發生機率。
 
精神疾病在台灣有越來越普遍之趨勢,做健檢的基因檢測,其預防亦為公共衛生之重要環節;中國醫藥大學王中儀教授研究團隊以嚴謹方法確認出台灣人罹患憂鬱症及躁鬱症之五種主要基因,於學術研究上及醫療實務上都相當具有拋磚引玉之意義。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中國醫藥大學醫管系王中儀教授研究團隊

中國醫藥大學醫管系王中儀教授研究團隊


	
	
		王中儀教授與安南醫院精神科姚祺宇醫師是研究合作拍檔

王中儀教授與安南醫院精神科姚祺宇醫師是研究合作拍檔


	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期刊之論文

發表於BMC Public Health期刊之論文


	《台中日報》報導

《台中日報》報導


	《民時新聞報》報導

《民時新聞報》報導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