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淺談「巴金森氏病」

日期:2009-12-07

資料來源:神經內科 林書漢醫師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老年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最早的個案報告,由英國詹姆斯巴金森醫師於西元1817年所提出,臨床表現主要為以下三種症狀:
一、手腳顫抖:約七、八成病患,在疾病早期有顫抖的現象。初期以手抖為主,常見於病人放鬆、沒有出力的狀態,我們稱之為「休息性顫抖」。
二、肌肉僵硬:典型症狀包括四肢、頸部、軀幹,及臉部肌肉僵硬。病人看來面無表情,我們用「面具臉」來形容這種缺少臉部表情變化的情形。
三、動作緩慢:由於腦神經退化,導致行動速度越來越慢,比如說話、吃飯、吞嚥、穿衣、站起身、走路、在床上翻身等動作,都比平常遲緩。
「巴金森氏病」患者走路不穩,行走速度變慢,步伐變小,腳抬不高,身體前傾,手部擺動減少,轉彎尤其困難,常以許多「小碎步」緩緩轉身,容易跌倒。這種走路退化的情形,稱之為「巴金森步態」。老年患者若發現步態不穩,建議注意觀察有無這些相關症狀,若有需要,應由神經內科醫師詳細問診、檢查,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按照症狀的嚴重程度,「巴金森氏病」的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為疾病最初期,手抖、僵硬等症狀僅見於單側肢體。第二期則症狀對稱分布於兩側肢體,兩手顫抖、僵直,兩下肢僵直、行動不便,臉部表情減少。第三期症狀加重,病患起、坐皆有困難,發音不清、講話音量變小,臉部表情呆滯,無法工作。到了第四期症狀更加惡化,行走非常困難、容易跌倒,日常生活吃飯、洗澡等皆須他人照顧。第五期則為「巴金森氏病」末期,患者完全無法行走、長時間臥床,由於翻身因難,吞嚥、咳痰能力受損,易併發營養不良、肺炎、褥瘡等疾病。
 
除了以上典型表現,「巴金森氏病」患者也可能出現其他較少見的症狀,如睡眠中不自覺大力揮拳、踹腳,或者大聲喊叫,稱之為「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這類發生於睡眠中的症狀,可能於「巴金森氏病」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出現,往往讓另一半感到驚嚇,但是隔天起床後,病患本身卻對前一晚發生的症狀,完全沒有印象。建議由神經內科醫師做適當的評估,可獲得穩定的控制。
 
「巴金森氏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對於「左多巴」及相關藥物,反應良好。除了藥物治療外,較嚴重的病患,也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燒灼切開術」、「腦深層刺激術」,及「胚胎腦移植手術」等。「燒灼切開術」對於某些病患,有較高的危險性;「胚胎腦移植手術」由於胚胎取得不易,臨床運用有限;「腦深層刺激術」主要是將電極埋至深層腦組織,如兩側丘腦下核,待電極通電刺激後,可明顯改善「巴金森氏病」的各種症狀,如顫抖、僵直、運動遲緩,以及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減少病患口服藥物劑量,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在治療上,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藥物;建立多巴胺幹細胞培養中心;發展品質更優良、更普及的電極晶片等,都是醫學研究的重點方向。請大家一起來關心家中長者,若懷疑相關的典型症狀,及早就醫,療效更好!相信在未來,「巴金森氏病」患者可以得到越來越好的照顧!

相關圖片: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