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20到2560,超迷你早產兒出院了!
日期:2010-05-17
資料來源:秘書室
去年10月31日,體重僅420公克的小恩,在本院誕生,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近五個月的悉心照護,終於要跟著爸媽回家了。
12年前,出生體重530公克的心慈,創下台灣最小早產兒健全存活的紀錄,也是在五個月後出院,一路健康長大,轉眼間今夏將升入國中。兩位巴掌大的超早產兒,目前都是國內紀錄的刷新者。
小恩在妊娠廿四週時,迫不及待的來到人世,旋即被裝上人工呼吸器,直到第67天才拔除氣管插管。現在她的體重已達2560公克,聽力、視網膜、腦室檢查都正常,看來影響認知與運動神經等的併發症,應該都不會發生。
國內照護新生兒的能力已趕上國際水準,從救治早產兒的成功率即可見一斑。以該院來說,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者之存活率為九成八,小於1000公克為八成三,介於500至750公克的超小早產兒,也有六成三的佳績。除了提升存活率之外,讓早產兒日後活得健康,更是重要的課題。因此在李小妹出生的翌年(民國87年),本院便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整合醫療、護理、社工、呼吸治療、復健等團隊,提供早產兒及其家屬全方位的服務,齊力呵護早產兒健康長大。
另一方面,早產兒畢竟不僅是個別家庭的問題,整個社會的負擔也無形中增加,根本之計應在預防孕婦出現早產。然而有時早產不可避免,退而求其次,應該將高危險孕婦或有早產跡象者,適時轉診到有照護能力的醫學中心安胎或生產,使早產兒一出生就有新生兒醫療團隊接手。這兩位超小早產兒之健全存活的記錄,併發症能降到最低,就是拜婦產科與新生兒科無縫接軌之賜。
由此看來,醫療支出發揮最大的效益,社會成本即相對減少,因此醫界及社會須重視週產期醫療上的兩項重要課題:預防早產及高危險孕婦轉診。
相關圖片: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