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四屆 2024 NBRP Demo Day MIT大師、生物金融學專家共籲 引流資金、學研接軌產業創生技成功典範

日期:2024-05-28

資料來源:Global Bio環球生技

分享:分享到臉書!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 分享到line!


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辦,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協辦的第四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NBRP Demo Day)。5月28日下午的第一場趨勢論壇中,特別邀請到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暨總經理張鴻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Harvey F. Lodish、生物金融學創始人羅聞全(Andrew W. Lo)院士、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暨中研院院士洪明奇、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黃千岳、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共同針對「打造新創生醫生態系:加速及提升臺灣生技產業藥物開發成功率的關鍵因素」進行深度探討。
 
跨領域學習、放寬創業條件 促學研接軌產業挹注創新
 
對於如何挹注台灣生技產業創新研發的源頭,專家以美國的經驗分享提出建言,Harvey Lodish表示,臺灣有許多優秀的大學、醫院和教育機構,且很多大學都有新創團隊。在他造訪過許多國家的觀察中,不是只有臺灣到生技新創的挑戰。他分享,作為波士頓生醫創新生態圈的重要機構之一,麻省理工學院(MIT)非常積極推動校內的「文化轉變」,即使是科學、工程學院的畢業生,很多人都必須修習商業課程。
 
Harvey Lodish院士表示,他和MIT斯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羅聞全教授,在7年前共同開設「生物科技的科學與商業」課程,迄今已招收超過三萬名學生。在該課程中,生物學和商業背景的學生學習合作、共同撰寫商業計畫,雖然他們最後不一定會成為創業者,但能充分學習到跨領域的溝通。
 
羅聞全院士也認為,台灣應該修改法律讓教職員不用離開學術界也可創辦公司,這將成為挹注創新研發的關鍵泉源。
 
洪明奇校長認為,「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光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成立的歷史就比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早了一百年,不過台灣生物技術發展也並未落後一百年。他建議台灣應持續學習,包括增加國際觀、加值產品價值、監管法規等,同時改變思維、改變文化,例如進行基礎研究的人應該積極主動地與業內工作人員互動等。
 
籲「資金」引流至生技業 創立生技成功典範TGMC
 
接著,有了創新的研發後,成立生技公司必須有「資金」支持才能成長茁壯,專家們也紛紛提出精闢觀點。羅聞全直言,任何產業要能發展成功,先決條件是有「資金投資」,因為沒有資金,所有產業都會停擺。台灣雖然土地面積小,但某些方面卻很「大」,一個只有2300萬人的小島,卻是全球半導體晶片最大的供應商,同樣,生物技術產業也有潛力成為下一個成功產業。
 
羅聞全院士指出,台灣沒有理由不能實現跨越式成長,他提議,可瞄準下個世代的趨勢──基因療法,並仿造台積電(TSMC)的模式創立專攻基因療法的TGMC。
 
羅聞全院士也提出創新的金融方式讓民眾可以負擔得起高額的療法,例如採用Netflix一樣每月支付訂閱費用給藥廠的全新模式,不僅可為產業帶來營收,也有望為患者帶來革新式照護模式。
 
顧德諮詢公司總經理顧曼芹提到,台灣資本市場其實並不缺錢,而是缺乏連結,有許多財力雄厚的人,但由於台灣沒有生技產業的成功典範而欠缺投資的信心。
 
張鴻仁總經理也表示,對於生技公司來說,吸引投資者是他們的使命,必須讓投資人相信公司能夠賺錢,但是過去並沒有人會教學者如何募資、如何賺錢。我們需要讓投資者瞭解到生技產業的投資期長、風險高、但回報也高,同時也期望台灣能有成功的生技公司典範讓投資人更有信心。
 
法規接軌國際 政府挹注構築生技創新生態系
 
衛福部食藥署(TFDA)署長吳秀梅分享,近年來台灣鏈結很多國際夥伴,不僅於2024年2月成為國際藥政主管機關聯盟(ICMRA)準會員,也早在2018年6月成為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ICH)第10個法規會員,並於2023年被正式列入歐盟公告的輸歐原料藥第三國名單,代表台灣原料藥外銷歐盟可免除隨貨逐批檢附原料藥品質與歐盟GMP相當之書面證明文件,是台灣藥廠邁向國際重要的里程碑。
 
吳秀梅署長表示,在醫材方面,TFDA成立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至今完成20多張智慧醫材的審查,其中有些產品已經推廣到其他國家,期許未來能有更更多產品取證與行銷國際。
 
吳漢忠主任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五年前開始營運,由中研院負責管理。中研院也邀請TFDA、DCB、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跨部位單位進入園區。為了管理和營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於四年前成立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希望打造一個創新的生醫生態系,育成新創公司和轉譯團隊。
 
吳漢忠主任笑說,當年他剛加入的時候園區人數不到500人,相當冷清,如今已經成長到3000人。目前園區有將近50家廠商以及許多優秀的轉譯團隊進駐,BioTReC也提供了九大核心設施的服務,包含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基因和細胞治療,mRNA 核酸疫苗及藥物等,並且提供高端的儀器設備,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接下來則希望能夠順利引進投資人,為園區的生醫生態圈注入活水,以開發出更多拯救生命的新藥或療法。
 
黃千岳副執行長表示,DCB成立40年以來,持續致力協助國內生技產業發展,尤其是新藥行業,但新藥開發是一個風險大、需要大量資本投資的產業,他認為臺灣生技製藥產業發展,「人才」最為重要,特別是對市場具敏感度的人才,同時也要培養更多團隊精神的人,才有機會讓產業自給自足並更快地發展。
 
 
【新聞資料】
 

相關圖片:


	MIT大師、生物金融學專家共籲 引流資金、學研接軌產業 創生技成功典範

MIT大師、生物金融學專家共籲 引流資金、學研接軌產業 創生技成功典範

回前頁